准噶尔灭族

准噶尔灭族

清兵占领西域后,准噶尔下属部落头领时叛时降,使清军损兵折将。乾隆皇帝因此认为其“豺狼成性”[3],下令将叛乱部落尽行“剿灭”,“永绝根株”。实际上被下令屠杀的只是参与叛乱的部落,如噶勒藏多尔济、巴雅尔、阿巴噶斯、哈丹、沙喇斯等部,以及沦为小股强盗山贼的“玛哈沁”(原意为“吃肉的人”,这里指匪徒,在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有描述)。但清军在“清剿”中,有误杀、滥杀无辜。由于清军中多喀尔喀蒙古人,对入侵喀尔喀的准噶尔人恨之入骨,剿杀不遗馀力[来源请求]。还有已经归附清朝的部落,如沙克都尔曼济,因被大清大臣雅尔哈善怀疑叛乱,亦被清军杀害。清代史学家赵翼这样记述:“时厄鲁特慑我兵威,虽一部有数十百户,莫敢抗者,呼其壮丁出,以次斩戮,寂无一声,骈首就死。妇孺悉驱入内地赏军,多死于途,于是厄鲁特种类尽矣”[4]。没有反叛的部落被编旗,有的还被派到回部作战,但这些人都是在清朝灭亡准噶尔之前就归附的部族。今只有伊犁州昭苏县、塔城地区和蒙古国西部仍有准噶尔残部的末裔。

以俄国历史学家兹拉特金《准噶尔汗国史》、台湾作家柏杨《中国人史纲》[5]为代表的一些著作及文章认为,乾隆皇帝在消灭阿睦尔撒纳后,命令兆惠对准噶尔部落进行了大屠杀,造成准噶尔部落的种族灭绝。兹拉特金的记述为:“所有史料一致指出,大批卫拉特居民被屠杀,这是清军司令部有计划进行的。……切列潘诺夫编年史肯定:在准噶尔‘人、畜全部被杀绝无遗,连俘虏也不放过,只有那些能够逃入俄罗斯边境的人才得了救。’”[6]这种说法可以上溯至清代魏源的《圣武记》[7]:

“王师初入,兵不血刃,矢不再发,而天不许也。王师再入,师则屡次,垒则再因,而天又不许也。几大幸,又几大不幸,一激再激,以致我朝之赫怒,帝怒于上,将帅怒于下,合围掩群,顿天网而大狝之,穷奇浑沌梼杌饕餮之群,天无所诉,地无所容,自作自受,必使无遗育逸种于故地而后已。计数十万户中,先痘死者十之四,继窜入俄罗斯、哈萨克者十之二,卒歼于大兵者十之三,除妇孺充赏外,至今惟来降受屯之厄鲁特若干户,编设佐领昂吉,此外数千里间无瓦剌一毡帐。”

乾隆二十年(1755年)在清准战争之前归附清朝的准噶尔、辉特部落大多被编入八旗。这些提前率众来降者被分散并编入于十八省和热河等地的驻防清军。另有馀部份准噶尔部民被编入八旗察哈尔(或迁徙到漠北等地),被转化为清军的战争工具。

清军灭亡准噶尔之前归顺的各旗:

额鲁特旗、额鲁特贝子旗(前/后旗),附牧于喀尔喀土谢图汗部,后改属赛音诺颜部。

辉特下前旗、辉特下后旗,附牧于杜尔伯特部 (绰罗斯氏)。

阿睦尔撒纳之乱以后准噶尔部人口因清军的种族屠杀而大量灭绝。清朝将其残部改准噶尔之名为整个漠西蒙古的部落名额鲁特,就地安置,驻扎在新疆伊犁、塔尔巴哈台以及科布多的额鲁特虽然在清准战争之后才编设佐领,但他们大多数在此之前已经归顺清朝:

辉特旗,附牧于札萨克图汗部(雍正年叛逃准噶尔,乾隆年重新归降)

八旗所属伊犁额鲁特营[8],伊犁将军直属

正黄旗、镶黄旗、正白旗、镶白旗、正蓝旗、镶蓝旗、正红旗、镶红旗

塔尔巴哈台额鲁特十苏木(佐领)[9],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直属

左翼:达什达瓦部众归上三旗,位于今昭苏县境内

右翼:其馀流散部众归下五旗,位于今尼勒克县、特克斯县及新源县境内

科布多额鲁特总管旗,科布多参赞大臣直属

一些准噶尔人的残馀前往阿富汗,巴达赫尚,布哈拉,被当地统治者接受服兵役,随后他们的后代皈依伊斯兰教被吸纳入当地突厥民族中。

相关典藏

遇见美女怎么搭讪?教你如何搭讪女生成功率最高!
365bet.com亚洲版

遇见美女怎么搭讪?教你如何搭讪女生成功率最高!

📅 08-22 👁️‍🗨️ 2825
猢狲雕像
我和黑大佬的365天知乎

猢狲雕像

📅 07-30 👁️‍🗨️ 3467
我在东辰的成长故事⑯丨我与毕节东辰的相遇、相知
智家365app

我在东辰的成长故事⑯丨我与毕节东辰的相遇、相知

📅 07-09 👁️‍🗨️ 95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