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时期假节、持节、使持节、假节钺,有何区别,哪个权力最大?

三国时期假节、持节、使持节、假节钺,有何区别,哪个权力最大?

我们读三国,不管是《三国志》或者《三国演义》,经常出现某位将领假节、持节、使持节、假节钺(假黄钺)的情况。节,就是符信的意思,是一种权力的象征,古时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、将军使用。那么这几种有何区别,哪个权力最大?

节是一种符信、象征,凡持有节的使臣,就代表皇帝亲临,象征皇帝与国家,可行使权力。举凡如持节分封诸侯、持节收捕罪犯、持节镇压起兵叛乱、持节出使外国及持节签约议和等事。皇帝不能事事躬亲,所以必须指派人代行,然空口无信,乃以节为凭,汉朝使节没有区分层级,到了晋朝,使节开始区分层级。

两汉三国时期的使节

两汉三国时期,假节、持节、使持节、假节钺其实没有明显的区别,只是叫法不同。西汉有苏武持节不降、东汉有马日磾受袁术所欺,被骗失节而死,各臣所持有的这根节扙,实物上为长八尺的竹竿,最上头装饰着旄羽,颜色上在汉初为赤、后来易黄。节材在后来也有金质铜身,类似金刀铁券之类,极盛装饰之能事,不全为竹。

另外需要说的是,假节之“假”为借给、短期代理,是一种临时行为。两汉三国时假节、持节、使持节、假节钺,表示代表皇帝不分大小,区别在于礼仪。例如,假节的辛毗可以依据皇命而约束假节钺的司马懿;曹真在本传为「假节」,但在奏上尊号时列名「使持节」,连出土的曹真碑也是「使持节」;又如魏延在本传为「假节」,但在弹劾李严联名上表时却为「使持节」。

在三国后期,假节、持节、使持节、假节钺开始慢慢有所区别。简而言之,假节、持节、使持节仍然没什么区别,但“假节钺(假黄钺)”逐渐被单独提升地位。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。

第一个很好的例证是曹魏五子良将,张辽、乐进、于禁、徐晃、张郃。后世关于谁五子良将之首有很多争论,有人认为毫无疑问是张辽,而有人则指出其实在于禁投降关羽之前,于禁才是五子良将之首,为何这么说呢?

因为于禁是曹操时期,唯一拥有“假节钺”之权的外姓大将。于禁跟随曹操较早,立下了很多的功劳。马踏乌桓斩杀蹋顿、八百大破孙十万的张辽至死也没得到“假节钺”的权力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在曹操时代于禁投降之前,在曹操心目中于禁最受信任,也自然是外姓将领之首。

第二个例证则是关羽。公元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,封关羽为前将军,假节钺;张飞为后将军,假节;马超为左将军,假节;黄忠为后将军。从关羽、张飞、马超、黄忠四人的官职可以看出,关羽自然是权力最大、地位最高的,也只有关羽一人“假节钺”,张飞、马超仅仅是“假节”,而黄忠则连“假节”都没有。

晋朝以后使节开始分级

随着时间的推进,晋代魏统一三国后,使节开始区分层级,“假节”、“持节”和“使持节”、“假节钺(或“假黄钺”)”代表不同的权力和名望。整理一下后来晋朝的持节都督权力区别:

(一)假节:平时没有权利处置人,战时可斩杀犯军令的人。

(二)持节:平时可杀无官位之人,战时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。

(三)使持节:平时及战时皆可斩杀二千石以下官员。

(四)假节钺(或假黄钺):可杀节将(含假节、持节、使持节)。

假节钺(假黄钺)成为最高权力象征,基本代表皇帝亲临。钺为斧钺,一种刑具,即:「大刑用甲兵,其次用斧钺。」必然专属君王,故偶尔暂借人臣,应为「假」节钺而不为「持」节钺。孔明被「授之以旄钺之重,付之以专命之权」及「亲秉旄钺以历三军」,指的就是假节钺。

南北朝时期基本延续了晋朝的这种区别,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,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,即节制调度的军事长官,天宝后,又兼所在道监督州县之采访使,集军、民、财三政于一身,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,时称“节镇”,“节度使”这一历史上重要的官职就此出现。

参考资料:《三国志》裴松之注、吕思勉《三国史话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典藏

社会团体
365bet.com亚洲版

社会团体

📅 07-04 👁️‍🗨️ 621
【世界杯入选赛·亚洲区】 卡希尔双炮力退叙利亚 澳洲抗“洪”争搭末班车
优酷视频在哪上传?视频上传流程图文介绍_
智家365app

优酷视频在哪上传?视频上传流程图文介绍_

📅 08-03 👁️‍🗨️ 8405